描述
破灭的图像乌托邦
徐欣的作品呈现出暴力美学的特征,他用鲜艳的色彩表现急速运动的物体毁灭的瞬间,极具视觉冲击力。而这种毁灭性的力量,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人类不敢正视的。
这种爆破所带有的视觉张力,正是徐欣津津乐道的表现主题。通常情况下,暴力美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理的震撼力得以软化,暴力变得比较容易被接受;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观地再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极力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很明显,徐欣的表现属于后者,甚至有放大的嫌疑。
徐欣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看毁灭。他认为在物体爆裂的那一瞬间所出现的状态是一种新生命诞生的开始。因为物体在爆裂前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人为强加组合而成,是非自然状态,而爆破的瞬间各个部分获得了自由,从而获得了新生。
作为80后艺术家,徐欣强调了个体价值的存在。因此,个体挣脱整体的束缚的过程也是极具美感的。他用流畅的线条和整洁的块面极力美化这一毁灭过程,并认为它是“美丽和纯洁的”。在他的毁灭现场,并没有留下有人在场的证据。这就使得人们能够跳出毁灭现场冷静思考毁灭背后所带有的深层寓意。
徐欣对这一题材的热衷,一方面来源于他对现代科技电影大片类似场景的思考,作为静止的瞬间的呈现,绘画所能给与观众的冲击力度在徐欣的绘画中要比电影大片强,这也正是绘画的独特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徐欣的这种“爆破式绘画”来源于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的************的爆破瞬间,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药的中华文明,终于在21世纪融入到世界工业文明体系中,在徐欣的思考中,汽车的碰撞与爆破,在一定程度上与************的爆破一样,能释放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压抑感,寻求感官的刺激性享受。这其中当然涉及到了文明的碰撞与再生,一个与残酷现实相去甚远的乌托邦,但艺术家更愿意让观众从一个破灭的图像出发去思考。
有人称徐欣为“图像爆破专家”,他曾高兴地声称,“在物体爆裂的那一刻中,我看到了一种新生命的诞生,这时的状态让我有一种神秘的动力使我的血液沸腾起来,十分兴奋。”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在万物的循环中,毁灭是终点,但同时也是起点,徐欣创造了一个图像破灭的乌托邦。
艺术家
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展览
2009
“映射-聚焦” DUN画廊 北京
“我们”艺术展二 重庆
2008
“给你点颜色”当代新绘画 上海/香港
2007
黄漂漂进美术馆 重庆
图绘绘画作品展 重庆
2006
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 重庆
2005
四川美术学院年展 重庆
2004
四川美术学院年展 重庆
评论